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亚博取现秒速出账 > 新闻动态 > 四十年无人敢住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狗群却能正常繁衍,有何缘由?
四十年无人敢住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狗群却能正常繁衍,有何缘由?

发布日期:2025-03-07 09:46    点击次数:80


2025 年 2 月 14 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遭无人机袭击,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回应都无比迅速。

泽连斯基称是俄军所为,而俄罗斯对此急速否认。

为什么俄乌都急着在第一时间撇清关系呢?

因为作为四十年无人敢住的人类禁区,袭击切尔诺贝利的罪名,是俄乌,乃至美国都担不起的。

不过,关于切尔诺贝利,今年出了另一个引发关注的消息。

1 月 15 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切尔诺贝利狗群的文章。

科学家发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遗址附近的流浪狗四十年来正常繁衍,或许已经对辐射、重金属和污染免疫。

这些流浪狗大多是当年撤离居民留下的宠物后代,在这片被核辐射笼罩的土地上,它们究竟经历了什么?又为何能产生如此特殊的变化?

切尔诺贝利:人类之殇

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突发爆炸并燃起大火。

这一灾难性事件瞬间震惊全球,大量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其辐射剂量竟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四百倍。

放射性物质借尘埃与水流大肆扩散,还伴有众多剧毒重金属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约 320 万人不幸遭受超量辐射,此后十年间,超过 17 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地区依旧被核辐射的阴影笼罩,理论上数百年内此地辐射仍对人类有致命威胁,人类在此长久居住几无可能 。

辐射下的顽强生命:狗群的生存奇迹

然而,在这片被人类遗弃的"死亡之地",生命的奇迹却在悄然绽放。

一群流浪狗在这片废墟中坚强地存活下来。

它们的先辈大多是当年核事故爆发时,居民被迫撤离而遗弃的宠物。

岁月流转,它们在这恶劣环境中繁衍数十载,不仅成功存活,还逐渐适应了极端条件。

如今,这些流浪狗已形成两支相对稳定的种群,总数约 900 只,它们融合了多达 25 种犬种的特征,展现出更为强大的野性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辐射剂量极高,超出正常人可承受的六倍,达到 11.28 毫雷姆。

但这些流浪狗却顽强地在此环境中生存。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科学家对 116 只禁区流浪狗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与禁区外的狗在基因上存在显著差异。

禁区内狗的基因中出现 391 个异常位点,其中 52 个与辐射、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相关的突变尤为引人瞩目。

这些突变可能与 DNA 修复、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免疫功能以及辐射响应和钙离子结合等生物过程紧密相连。

正是这些突变,助力这些狗在高辐射与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繁衍,并逐步形成强大的免疫能力,推动了种群的发展。

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到自然选择与适应进化的强大力量,也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不屈。

切尔诺贝利的流浪狗为人类研究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机制提供了珍贵样本与难得机遇。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狗在切尔诺贝利的基因变化,有望找到应对核辐射等环境危害的关键信息,为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然而就目前而言,人类还无法如这些流浪狗般对核辐射产生免疫。

狗群变异的意义与人类的反思

上个世纪,美国曾蒙骗马绍尔群岛的居民,让他们返回核弹爆炸后的岛屿生活。结果,这些居民普遍患上明显的辐射病,部分人甚至因癌症不幸离世。

那些侥幸存活的居民,基因也遭受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影响到后代,导致先天畸形,甚至出现可怕的"水母宝宝" 。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对辐射的耐受剂量与动物存在显著差别。所有遭受核辐射的人类,即便发生变异,也往往是朝负面方向发展,如出现畸形等,而非如狗那般出现良性变异。

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它时刻警示着人类:在追求能源发展的征程中,必须将核安全问题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汲取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惨痛教训,审慎对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坚决防止类似悲剧的再度上演。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竭力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

切尔诺贝利的流浪狗,这群在辐射下顽强生存的生命,它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更是大自然生命力的象征。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人类或许能在未来更好地应对环境挑战,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参考文献:

科学网:"切尔诺贝利狗"的基因差异是缘于突变吗 2025.1.15

环球时报泽连斯基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设施遭俄无人机袭击,克宫否 2025-02-14



Powered by 亚博取现秒速出账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